晨曦初照天臺寒山,柔和的光線散落在千畝茶園,玉石般色黃嬌嫩的茶尖伴著露珠隨風搖曳。這種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新茶種,名叫“中黃1號”。
15年前,“中黃1號”還是一種無人知曉的野山茶,眼光獨到的“伯樂”陳明,把這“野孩子”帶回了家。在他的精心培育下,“野孩子”已成為耀眼的明星,身價翻了好幾番。
如今,天臺在外經商的好幾個大老板,都追著它當粉絲,他們一投就是5000萬元,鄉親們也跟著它致富發家。這是一株野茶的傳奇之旅。
發現一株野茶
陳明是個地地道道的種茶人,而且種的全是土茶,當然,這是1998年以前的事了。
別看老陳只種土茶,但他獲取的信息可都是最前沿的,因為他訂閱了好幾本茶葉雜志。
老陳也弄不清從哪本雜志上看到天臺歷史上有黃茶這個猛料,但他篤定,這種本土失傳的茶葉品種,蘊含著無窮的力量。于是,他開始爬到山上,沒日沒夜地尋找。
鞋子磨破了N雙,終于,在寒山上找到了一株獨特的野茶。從葉片的色澤,尤其是嫩黃色的芽頭上判斷,這株茶的品質肯定不一般,老陳欣喜若狂。
別看是荒山上撿來的“孩子”,照顧起來比“金枝玉葉”還嬌貴。老陳翻閱很多資料,請教不少老茶人都摸不清它的怪脾氣,嫁接栽培成活率非常低。
老陳沒有善罷甘休,整天和妻子吃住在山上,一次又一次地嫁接,一遍又一遍地炒制品嘗,功夫不負有心人,這“孩子”越來越聽話,越來越惹人喜愛。
可市場并沒有給老陳更多信心,都說茶很好,就是不買賬。
老陳說:“這就相當于我培養了一個很會唱歌的孩子,但他沒上過央視,很難成為明星一樣,所以必須得想辦法走上大舞臺!
老陳發現雜志上?d茶葉專家的論文,他嘗試著給專家們寫信,沒想到一封封信件都杳無音訊。
培育一個新星
直到2002年,更大的“伯樂”終于出現。中國農科院中茶所的白堃元副所長不僅關注到老陳的黃茶,還專程來到天臺給予技術指導。
經過反復不斷地繁育、試驗、檢測,茶葉品質有了質的飛躍,獲得魯成銀、許廉明、虞富蓮等多位茶葉專家的一致認可。次年,老陳叫了多年的“天臺黃”被中茶所命名為“中黃1號”。
鄉親們戲稱,老陳成功嫁接黃茶的意義,或許抵不過孫海平發現了劉翔,定勝過趙本山培養了小沈陽。
“天臺黃”來了個華麗麗的轉身,身價算是坐上了直升飛機,不停地往上躥。干茶的價格從開始的每斤幾百元,到每斤三四千元。山西的老板說,他賣出去的價格已高達八九千元每斤。更夸張的是北京的老板,制作出來的精品“中黃1號”,還賣出了2萬元的天價。
至于市場需求,老陳說“就怕供不上”。上次山西一位老板過來等了四天五夜,只采回去六兩茶。
老陳說:“如果不給這‘孩子’創造一個廣闊的天地,我看不能盡顯‘她’的才華!崩详愖再M開山辟路,在外甥奚永照的資金支持下,一個占地千畝的黃茶基地在寒山上初具雛形。
記者翻越了一個又一個山頭,處處能看到老陳為了培育這個“明星”所付出的辛勤汗水。
別以為老陳只為了名利,他大方著呢。鄉親們要種植,他不僅把茶苗送上門,還把自己摸索十多年的技術送到家,而且時常抽空去看看,生怕有個“頭疼腦熱”啥的別人照顧不了。
致富一方百姓
黃茶的“甜頭”慢慢沁入天臺人的心田,在外地開礦做大買賣的老板也回來了,成群結隊的老板無一不是“中黃1號”的忠實“粉絲”。
至于投資多少錢,他們不在乎,只要有老陳保障技術,先砸下5000萬元資金。修山路、平林地、砌石墻、整水庫、復古跡……又一個上檔次的千畝休閑茶園建設正如火如荼。
這個茶園涉及街頭鎮三四十個自然村,原本,這里種的都是不被市場看好的果樹,甚至還有土地荒廢著,農民的收入微薄。
69歲何先水告訴記者,過去,他和老伴種點農作物每年只有5000元的收入,除去高額的成本所剩無幾,F在幫助茶園干活,不算土地租金,每人每天就有60塊,一年干半年的活,收入翻兩番還要多。
項目負責人王總介紹,只要鄉親們能勞動,除草、采茶都可以,就怕沒有人,在家的村民幾乎都成了茶園的工人,年齡最大的81歲,一年也能領七八千元的工資。等茶園賺錢了,村民的收入還會提高一大截。
正說著,一輛越野車風塵仆仆地趕過來,車上坐了街頭鎮三個村的村支書,他們聽說省報記者在山上,都有話要說。一個說村里用集體土地種了500畝,另一個急著說還沒等到茶苗,還有一個拿著茶苗協議說“我們已經支付10萬元定金,就擔心茶苗拿不到手”。
原來,他們種茶都必須經過縣里同意。眼下,天臺縣已經制定黃茶發展規劃,對上規模的種茶人給予獎勵和補助,政策上也鼎力支持。政府開始搭臺,這顆新星盡情表演了。 |